2025年AI PC市場前景展望:商用領域對AI PC的需求將持續增加
時間:2025-03-07 10:38:00 閱讀:433 整理:廣州市場調查公司
AI正成為PC行業的重要推動力
在AI技術的加持下,AI正成為PC行業的重要推動力。行業頭部企業華碩、聯想等廠商紛紛推出AI PC新品。2月25日,聯想發布YOGA 2025系列新品,此次新品在天禧AS中部署 DeepSeek 7B端側大模型。2月25日,聯想發布YOGA 2025系列新品,此次新品在天禧AS中部署 DeepSeek 7B端側大模型。
AI PC是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普及應運而生的個人電腦。它專門設計用于處理大量的AI計算任務,包括深度學習、神經網絡的訓練與推理。AI PC通常采用AI專用的硬件加速器(如GPU、TPU、NPU等),并配備AI優化的軟件堆棧,能夠在本地完成AI任務,不依賴于云計算平臺。
AI PC通過集成專用的AI芯片(如NPU)和優化算法,實現了本地化智能處理。這使得AI PC能夠更高效地支持本地運行AI應用,提升用戶體驗。芯片廠商如英特爾、高通等不斷推出專為AI PC設計的高性能芯片,為AI PC的運行提供了更強大的動力支持。
AI PC配備了智能交互功能,如語音控制、手勢識別等,使得用戶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與設備進行交互,實現更加便捷的操作體驗。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也在不斷優化,以更好地支持AI功能,提升用戶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。
市場調查公司的最新數據顯示,2024年第四季度,AI PC出貨量達到1540萬臺,占季度PC總出貨量的23%,出貨量環比增長18%。2024年全年,AI PC占PC總出貨量的17%。受Windows 10服務停止帶來的換機潮,AI PC的市場滲透率將在2025年繼續提升。
2024年被視為AI PC發展的元年,市場研究機構如IDC和Canalys預測,AI PC將從概念走向市場主流,重塑個人計算設備的未來。根據Gartner的預測,2025年全球AI PC的出貨量將達到1.14億臺,較2024年增長165.5%。
商用領域對AI PC的需求將持續增加
商用市場的強勁換機需求是AI PC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。隨著Windows 10停止服務以及企業對于高效生產力的追求,商用領域對AI PC的需求將持續增加。
據科創板日報報道,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,英特爾發布了商用AI PC產品陣容,搭載了英特爾® 酷睿? Ultra 200V、200U、200H、200HX和200S系列處理器。其中,搭載英特爾® 酷睿?Ultra 200U、200H、200HX和200S系列處理器的系統將于2025年3月底出貨。英特爾vPro Fleet Services目前處于預覽階段,預計將在未來幾周內正式開啟使用。
AI PC的發展趨勢是硬件和軟件的同步革新。芯片巨頭如英偉達、英特爾、高通等在AI算力上展開激烈競爭,并在軟件生態、應用接口上積極推動標準化與平臺兼容性。微軟等軟件巨頭也在操作系統層面集成AI助手,實現從硬件到應用的無縫對接,提升用戶在工作、生活中的體驗。
AI PC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,從傳統的辦公、娛樂領域逐漸延伸至教育、醫療、金融等多個行業。在教育領域,AI PC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輔導;在醫療領域,可協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和治療方案制定;在金融領域,可幫助分析師進行數據挖掘和風險預測等。
AI PC的普及將推動千行百業的數智化轉型步伐。通過集成AI技術,PC將能夠更高效地處理復雜任務,提升工作效率和準確性,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。
到2028年,中國下一代AI PC的年出貨量預計相較于2024年增長60倍,全球市場方面,AI PC的出貨量預計將在2025年超過1億臺。AI PC將從高端細分市場逐步滲透至大眾消費領域,成為推動全球PC市場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。長遠來看,隨著AI技術的持續精進和成本的不斷優化,AI PC不僅將重新定義個人電腦,還有望成為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工具。
2025年AI PC市場前景展望
展望未來,AI PC市場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。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不斷拓展,AI PC將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。同時,AI PC市場的發展也將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,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。
綜上所述,2025年AI PC市場前景廣闊,出貨量將大幅增長,技術進步將不斷推動應用創新和市場拓展。雖然面臨一定的挑戰,但在政策支持和生態協同的推動下,AI PC市場有望迎來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。對于企業和投資者而言,應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技術發展趨勢,把握機遇,迎接挑戰。

關注公眾號:
華夏經緯數據科技
更多調研資訊>>
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、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。版權歸作者所有,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。 如涉及侵權,請聯系管理員刪除。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,華夏經緯(廣州)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。